当您享受完美食后,食物就在口腔里经过牙齿咀嚼并和唾液混合变成细小好消化的糜状物和一部分食物残渣,同时会在你的牙齿周围慢慢形成我的前身——牙菌斑!
然后,我最好的帮手"钙化"会助我"成型",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在唾液的浸泡下经过24小时,就会被唾液慢慢钙化,变成初始的牙结石~
我的小习惯我喜欢“热闹”,天天都跑去跟牙龈“热聊”,牙龈不慎干扰,发炎了。最严重时,牙龈内侧还发生了溃烂,您的牙齿也出现了牙龈出血、口臭和牙周感染等。
我是一个硬汉,身后有"敌军作战基地",我会滋生更多牙菌斑,同时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来壮大我的队伍!经过我"日积月累"的努力,您就患上了牙周病。
我最害怕的洗牙!上面也说到了,我在刚形成的时候,还是软垢,使用口腔清洁法或认真刷牙,我都会被消灭!但是一旦我变身成功,也就是钙化了,牙刷就拿我没办法了!你们只能去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处理我!超声波洗牙,是针对清除牙齿结石部分,是我的天敌!
牙结石引发的问题
98%的成年人都存在牙结石,它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人的口腔内有多种细菌,这些细菌同唾液、食物残渣共存,粘附在牙齿表面,形成无色的牙菌斑;牙菌斑与唾液中的钙、磷离子结合逐渐被钙化成初始的牙石;牙石沉积、矿化,造成牙槽骨吸收,发展为牙周病。
牙结石虽然不疼不痒,如果不及时把牙结石清理会引发下面这些情况:
1、牙龈出血
引发牙龈红肿出血,如果平时刷牙吃苹果都会出血,可能就是牙结石导致的。
2、口腔溃疡和口臭
牙石的刺激和其附着物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牙龈内侧产生溃疡,不易愈合,从而加重牙龈出血和口臭!
3、引发牙周疾病
当牙龈易发炎萎缩,形成牙周囊袋后更容易导致食物残渣、牙结石、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牙周膜。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会使牙周组织被破坏殆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还有可能影响全身健康。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病的致病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并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引起牙周炎的致病菌有可能被吸入肺中,或通过牙周袋上的小溃疡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急性发作。牙周炎越严重,肺功能就越差。
不仅如此,怀孕期间如果得了牙周病,容易引发早产。
即使我们每天刷牙,都不能彻底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尤其是牙龈以下的部分,牙刷无法触及。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真对待刷牙这件事,而且需要每年至少洗牙一到两次,才能尽可能地保持牙齿健康。
关于洗牙的五大疑问
没有体验过洗牙的人也许会顾虑洗牙会不会让牙齿变松,会不会把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掉,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洗牙这点事。
1、洗牙会不会破坏牙釉质?
常用的超声洗牙机是靠超声波的高频振动来击碎牙结石,洗牙时对牙齿并无施加压力。
牙结石和牙齿的结合是相对疏松的,牙结石才能从牙齿表面上被“敲”下来。洁牙时只要操作正确,不会损伤牙龈和牙齿。
2、洗牙后牙齿会不会松动?
长期积累的牙结石会压迫牙龈和牙槽骨,使得它们发生萎缩或“骨吸收”,牙缝会变宽,牙齿甚至会松动。
但此时牙石会取代填补间隙,把牙齿暂时固定住,让人感觉不到牙齿松动。所以洗牙后,牙结石被冲掉,自然会觉得牙齿松动。
3、洗牙后牙齿会不会变白?
洗牙的目的主要是清洁,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咖啡渍、茶渍和烟渍以及日积月累的黄黄的牙结石,所以看起来会更洁白。
实际上,洗牙无法改善牙齿内部的色素沉着,比如四环素牙、氟斑牙等。
4、洗牙会不会痛?
“洁牙一时爽,一直洁牙一直爽”,如果牙齿有很多牙结石,炎症厉害,或者对疼痛比较敏感,那么首次洗牙是有可能会有不适感。但是如果每年洗牙,清理的牙结石没那么多,就最多有些酸爽的感觉。
5、多久洗一次牙?
洗牙频率因人而异,牙周健康且能维持良好口腔卫生基础的人,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洗牙一次。牙周炎症较重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差的患者,2个月~3个月进行一次洗牙。
洗牙注意事项
洗牙虽好,但是这些人群不适宜洗牙!
1、患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不宜洗牙,以免在洁牙过程中造成大出血;
2、患有急性口腔炎症的人群,应待急性期过后再洗,以免炎症沿着血液扩散;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经期妇女不宜洗牙;
4、患有活动性心绞痛、半年内发作过的心肌梗塞以及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人群不宜洗牙;
5、患有某些急性传染病者,包括急性肝炎活动期、结核病等不宜洗牙。
洗牙不仅能高效清除牙结石,维持牙龈健康,还能及时发现口腔内的其他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治疗多省钱。
洗牙到底伤牙吗?事实上,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规范手法洗牙并不会损坏您的牙齿,反而对于牙齿健康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每隔半年或是一年到正规医疗机构洗牙一次,能够有效的解决牙齿以及牙周组织的问题,恢复口腔健康。
那种认为“牙齿越洗越松”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很多人觉得洗牙后出现了牙缝增大、牙齿敏感,实际上这些是彻底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间歇内长期堆积物后的正常反应,并不是洗牙导致的哦!
1
温馨提示
各位小伙伴们,看牙齿前一定要对医师进行了解,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1、医师本身的专业度是否足够,是否为专科医师,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最正确的诊断,提供最有效率的治疗计划。2、医生的履历和工作经验,以及职称和口碑都需要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