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反反复复让人苦不堪言
小张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经常为了一个设计方案,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有时下了班,还要跟同事去吃上一些夜宵,喝点小酒,放松一下。工作压力虽说不小,但成就感十足。每当小张看到自己的设计稿得到老板和客户的认可,他总感觉心里美滋滋的,觉得之前的辛苦付出总算是有了回报。
上个月,小张被老板提拔为设计总监,工作自然更繁忙了。最近几周,同事邀请他一起夜宵,小张总是推托不去。同事在背后议论,小张升了官,架子大,请不动了。听到这些非议,小张感觉有些委屈。小张之所以不愿跟大家一起聚餐,原因在于他嘴里出现了好多个溃疡。同事们喜欢的川菜馆、火锅店里那些火辣辣的食物,对小张而言无异上刑一般。
为了解决这些麻烦,医院就诊。但效果却不明显,往往是这个溃疡刚好,那边又开始作祟了,实在让他苦恼不已。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常见的可能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在作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愈性的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位置。溃疡通常在发生后7~10天内自愈,但经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可复发。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型三类。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黄、红、凹、痛)外观为直径3~5毫米的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患处边界清晰,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呈红晕状。一般7~10天自愈,一段时间后可复发。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留疤痕)是各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多发于软腭咽部、唇内侧及口角区黏膜。溃疡直径1厘米以上,边缘微隆起,中央凹陷,似“弹坑”,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个月,愈合后可遗留疤痕。
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满天星、数不清)外观和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相似,但直径更小且数量多。
口腔溃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相关,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可降低溃疡发生率。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食物和局部刺激;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
口腔结核性溃疡
咳嗽来时溃疡发作
柳伯伯今年60多岁,经常有咳嗽的症状,他也不怎么在意。反正咳一阵,好一段时间,一不注意又会咳。
秋季将近,柳伯伯又开始咳嗽了。这次咳嗽看着比以往要厉害些,以往止咳有效的药吃下去,总不见好转。咳嗽不止,吐出来的痰中还隐约能见到血丝。医院就诊。柳伯伯总推说忙,没时间,老毛病,自己知道云云。
拖了几周后,柳伯伯的咳嗽丝毫没有好转,牙龈也肿了,嘴里还出现了好几个溃疡。疼得他连饭都没心情吃。实在受不了的柳伯伯,医院就诊,希望开点药,把溃疡治好。
就诊之后,柳伯伯的口腔溃疡却始终不好,牙龈肿得更厉害,牙齿都有些松动了。无奈之下,医院。
医生详细了解柳伯伯的病情后,发现他还有一些发热的症状,便建议他做一个结核杆菌的检测。拿到报告一看,柳伯伯傻了眼,原来他是得了肺结核。但他不明白,肺结核与口腔溃疡有什么关系呢?
细菌病毒诱发溃疡难自愈
多种细菌病毒感染都会引发口腔溃疡,这名患者得的就是口腔结核病。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肺部感染结核杆菌,又没有进行针对性治疗。在吐痰时,部分结核病杆菌随痰液残留在口腔中。当患者口腔出现破损、擦伤或口炎症状时,结核杆菌便直接从口腔黏膜的破口进入,引发口腔溃疡。
口腔结核病除了要对症治疗,消除口腔局部的创伤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果患者身体其他部位也有病灶的话,还要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一般治疗及时,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如果出现咳嗽、咳痰或咯血超过2周,医院就诊排查肺结核。另外,个人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以免细菌滋生,如出现牙龈出血肿痛,应及时治疗。
手足口病引发溃疡
手脚嘴巴都有典型症状
刘女士的儿子小虎,今年5岁,在家门口的幼儿园上学。这天小虎放学回家,就跟妈妈嚷嚷着嘴巴疼。刘女士以为小虎是在幼儿园午饭时不小心咬到了自己,也没太当回事儿。
平时都能睡到7点多的小虎,第二天早上5点就把刘女士从睡梦中摇醒,哭着说嘴巴疼得不行。刘女士在儿子嘴里找了一圈,才看到几个小白点。于是她放下心来,对儿子说:“只是几个溃疡,吃饭时候当心点,几天就好了。”
将小虎送进幼儿园后,刘女士还是对小虎的状况感觉有些担心。此时,她看到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家长们纷纷议论,说隔壁班的小朋友被查出手足口病,现在正在消毒隔离呢。刘女士联想起儿子嘴巴里的溃疡,忧心是不是他也被传染了呢?
无心上班的刘女士赶快请假,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医院。
接诊的儿科医生仔细地查看了小虎的嘴巴,检查了他的手和脚,还看了一下小虎的屁股,很肯定地告诉刘女士,孩子得的就是手足口病。向来胆子小的刘女士听到这里,猛然想起前些日子听朋友说看到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个一岁多的娃娃因为得了重症手足口病,没有抢救过来,不由得一阵惊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赶紧问:“这下怎么办?会有生命危险么?”
牢记5点防控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所致。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由于病毒传播途径广泛,因此传染性强,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常常集中发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更高,夏季流行。刚发病时有低烧,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吃东西疼,孩子食欲减退。多同时在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有时可见于臀部,偶见于躯干、大腿部,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少数孩子可伴有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大部分孩子会在一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需要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创伤性溃疡
长期不愈易癌变
钱老伯年过七十,身体还挺硬朗,每天早上跑步,晚上跳广场舞,隔三差五地还会组织老朋友去农家乐休闲。
上一次去农家乐时,钱老伯和老伙计一时兴起,叫了几瓶啤酒助兴。服务员端来了啤酒,却没有拿开瓶器。于是,钱老伯直接用牙当起子开啤酒瓶盖。没想到,一咬之下,瓶盖没有开,钱老伯的牙齿反而崩落了一块。这可把大家吓了一跳。
钱老伯仔细查看,牙齿破了一块,不过也不疼,喝点水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于是,也没当回事儿。
从农家乐回来不久,一次吃饭时,钱老伯感觉嘴里一处撕裂疼,原来是那颗咬瓶盖有缺损的牙齿将旁边的口腔黏膜划破了一道口子。第二天,这道口子就变成了溃疡。这可苦坏了钱老伯了。缺损的牙齿就像刀片一样,不断触碰着已经溃破的口腔,不时让钱老伯感到钻心的疼。
无奈之下,医院向医生求助。医生看了之后,建议钱老伯赶快把患牙修补好。医生告诉钱老伯,如果不修复残牙,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口腔癌的出现。
残根残冠应及时治疗
导致口腔黏膜溃疡的原因有很多,机械性的刺激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在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长期不愈的创伤性溃疡出现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牙齿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缺损。然而,很多老年人对此并不在意,总觉得牙齿不疼就不用管它。但是原本圆润光滑的牙齿缺损后,往往会出现尖锐的角或锋利的边缘。在日常饮食过程中不当心就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害,口腔黏膜破损后,又容易形成溃疡。这些溃疡在机械刺激下通常很难痊愈。有些即便痊愈了,在残裂牙齿的刺激下,还会再度破损出现溃疡。
除了残裂的牙齿外,一些制作不良的修复体也会存在一些尖锐锋利的边角,容易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导致创伤性溃疡。
此类患者在溃疡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残根残冠进行修复,对不良的修复体进行调整,去除容易导致创伤的刺激物。
白塞病
不易发现的免疫性疾病
今年40岁的李先生六七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溃疡的状况好好坏坏,就诊吃药,也没什么好转。不过照李先生的话说,反正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一点小疼不算事儿。
最近几个月,李先生发现自己的视力开始下降,看东西开始感觉模糊。去眼科门诊就诊后,医生怀疑他患了结膜炎,给配了一些眼药水,叮嘱他注意用眼卫生。虽说用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也没有特别大的改善。之后,他又发现身上出现红斑还有疼痛。
不知自己出了什么问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最后确认罹患了白塞病。
留意全身其他症状
白塞病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症状很接近,常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在问诊时除了观察口腔溃疡的状况外,还会注意询问患者其他部位,特别是眼睛、外生殖器、皮肤等是否有异样。
白塞病除了会导致口腔溃疡外,还会伴随有外生殖器溃疡、视力下降、皮肤结节红斑等症状。
白塞病是一种免反应介导的慢性全身性血管炎,常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还可导致心血管、消化道、关节、皮肤等病变,严重者导致失明、肠穿孔等严重后果。
白塞病病程漫长,容易复发,导致患者心情烦躁,精神负担重,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做好患者疾病教育,稳定情绪,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解除心理障碍,排除一切不良刺激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系统地治疗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白塞病任何症状的出现都是不能忽视的,需要认真系统地治疗,以达到避免症状复发和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的治疗目标。
预防白塞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增强机体抵抗力;
2.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和会阴的清洁,尽量选择棉质内衣;
4.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控制口咽部感染;
5.反复口腔溃疡,特别是伴有外生殖器溃疡或者眼炎、皮肤损害时,应及时就医,尽早干预;
6.伴有活动性结核患者,应彻底治愈结核。
专家简介
沈雪敏,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科研课题3项,教学课题3项。发表论文17篇(SCI收录5篇),参编著作2部。曾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在各种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疑难病及口腔黏膜病相关牙周牙体疾病诊疗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星期一、星期三上午(南部院区专家门诊);星期五上午(北部院区特需门诊)、星期五下午(南部院区特需门诊)
记者/陈易
指导专家/沈雪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黏膜科副主任医师
原文刊于《康复口腔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