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牙医36年坚守,到退休年龄仍每周出诊,

每周四早上不到8时,医院急诊综合楼二层走廊的候诊椅上,都会早早坐满了患者,他们全部都是冲着一位大夫而来——国内知名口腔修复专家、医院主任医师张振庭教授。从医36年,张振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份:科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但是,“让患者开心地吃饭”的初心不变。从苦心钻研专业领域的青年医师,到颇负盛名的业内专家,他为众多无牙患者实现了一日三餐能正常吃饭的愿望。如今,张振庭已经步入退休年龄,却仍然坚持每周出诊。

医院供图

八旬老患者镶上假牙顺畅地吃下半根黄瓜

“全口假牙”在口腔修复专业属于较为复杂的病例,技术难度大,但价格低,患者需求大。年轻的口腔修复医师遇到全口无牙的病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发怵”。然而,在张振庭的诊室里,这样的患者却比比皆是。“去了好多地方,都说镶不了。”这是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上周四上午还不到10时,年过六旬的张振庭已经连续诊治了6位病人,下一位是预约好前来佩戴义齿的老人。老人今年80多岁,在女儿的陪伴下从河北来到北京,只为找张振庭镶一口假牙。张振庭再次为老人系统地检查,情况还算“乐观”,因为他的嘴里还剩下一颗完好的牙齿。“全口假牙的功能效率相当于人们正常牙列功能的四分之一,保留的这颗牙既能留存一部分正常牙齿的功能,还起到了协助固定的作用。”他耐心地向老人解释道,留下了这一颗牙,以它为承托点,挂两个卡环,周围镶上假牙,平日里正常摘戴,体验感会好很多。果然,在戴上新的假牙后,老人非常顺畅地吃下了半根黄瓜和几粒花生米,笑容满面地说:“真是舒服多了!谢谢大夫!”

临床中,很多全口无牙患者牙齿缺失多年,牙槽骨萎缩、牙床又矮又窄,没有足够的承托力,直接影响假牙固位,还有一些老人伴有听力减退、震颤、半身不遂等全身症状,配合困难,更是让修复医生无从下手。“如果全口没牙了以后,假牙放在嘴里,舌头要动、嘴也要动,吃饭还要进东西,病人不能保持牙齿的稳定,也不能正常咀嚼,确实很痛苦。”张振庭对记者说,“要保证病人的牙不掉、能吃饭,还要美观、能说话,同时满足这几个因素,在临床上确实比较困难。”

在为老人和女儿耐心讲解完假牙的摘戴要领和保养事项后,张振庭没来得及“喘口气”,马上又开始为一对老两口做检查。老两口都是张院长的老病号,今年78岁的老先生因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全身一直震颤,为检查和治疗增加了不少难度。医院,老先生早已被下了“最后通牒”,因此只能来找张振庭救治。一个多月以前,张振庭帮老先生做了新的全口假牙,并承诺有问题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因为假牙在口腔里,会经常受到口腔四壁、舌头以及食物的碰撞和挤压,所以,我们的‘假牙’也会很敏感,需要做出调整。”张振庭说。

对于那些已经镶上牙,但使用时出现不合适的情况、需要调节的病人,张振庭随时给加号。不管出诊过程中临时加进多少这样的号,他从不拒绝,“照单全收”。医院做了假牙后,前前后后来了六七次,每次都有新的问题。“今天也帮我看看吧,张大夫,我上边和下边好像都有点疼,我也感觉不出来了。”老先生躺在牙科椅上,缓缓地说着,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一般医生遇到这样的患者,自信心早就被消磨殆尽,而张振庭的眼中却露出异于常人的坚定与果断,迅速帮老先生找到疼痛的根源,并调整好假牙。

老先生的老伴儿也刚刚做了假牙,出现了一些敏感的症状,嘴里起了口腔溃疡,在检查时疼得不由得叫了起来。“阿姨您放松,学着我的动作做……”张振庭临时拿下口罩,安抚阿姨的紧张情绪,最终也顺利找到痛点所在,将痛点对应的假牙牙龈根部打磨出一个空当儿,阻止假牙压迫牙龈。“真棒!真好!要说神医真是不假!”老两口连连称赞。这天上午,张振庭连续看了十几个病人,直到午休时才喝上一口水。

用来吃饭的全口假牙再难也得给患者镶上

“没牙的痛苦,咱们有牙的人不能完全理解。”张振庭告诉记者,这些老人日常只能靠牙床挤压吃些软的食物,有的甚至一日三餐只能喝粥,或是直接吞咽下大块的食物,吃东西也不香,生活质量无从谈起,“‘没牙’不但会影响老人的咀嚼、发音、美观,还影响到他们的营养吸收,加重胃部和消化系统的负担,进而影响到全身健康。所以,我的好多病人在镶了假牙以后,体重能增加10到20斤。”

聊起口腔修复,张振庭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医院口腔修复科,医院里的老医生钻研学习,开启了漫漫从医之路。“当时,医院有几位出名的专家,在全口假牙的领域做得非常好,我一没事就跑去人家的台子边上看着,一边跟老先生们聊天,一边学习他们是怎么干的。渐渐地,我就将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全部集中在‘全口假牙’上了。”张振庭说。

年,张振庭升为修复科主任。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凭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在医学上的造诣有了质的飞跃。回忆当初,他笑着谈道,这全部归功于那时的“背水一战”。“我一当上主任,但凡遇到看不好的病,科里大夫都说:找主任去。于是,全科所有的复杂疑难病例都来找我。作为主任,我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也得去接,‘背水一战’。”张振庭回忆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做的只有想方设法帮助病人处理好问题,去琢磨问题究竟是出在技术上,还是服务态度上,抑或其他什么地方。”

在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同时,张振庭发现“全口假牙”这一类修复病例的投诉率比其他病例的要高一些,做不好的病例也比较多。“我就总把这类病例接过来,反复研究,寻找症结的所在。在这儿改改,在那儿改改,改好了,经验就慢慢积累下来了,也越做越有自信了。”他对记者说,“后来,我当了院长、书记,但是始终没有停止出门诊。”

为了帮更多患者解决“有饭没有牙”的难题,也为口腔修复事业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张振庭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开“全口义齿专病门诊”,专门接诊疑难复杂病例。他说,民以食为天,全口假牙是患者用来吃饭的,再难也得给镶上。

现场指导学生出门诊经验倾囊传授年轻人

“张院长,您可别退休啊,您退休之后我找谁去呀!”“张院长,我这牙挺好,您退休前再给我做一口,我怕没人给我治了!”眼看张振庭就要到65岁了,病人担心他“撒手不管”,也变得顾虑重重。每当有人问起类似的问题,张振庭总会回答道:“没事,我退休了,我的学生还能做好。”

现在,张振庭将更多心思放到培养学生上,每周都会拿出一天的时间,现场指导学生出门诊,当场授课。“我讲课,不在于‘讲’,而在于实践。一堂课,听完之后一定有收获,但与跟着专家干,完全是两码事。我的诊治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张振庭说,讲课几乎没有照搬书里的内容,甚至还对书里的一些理论提出质疑,“医生一定要有再学习的能力,还要敢于打破原有的、书本里的规则,不断探索和创新。”此外,他还多次受邀赴内蒙古、宁夏、河北等地进行学术讲座、现场示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亲自为当地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义诊。张振庭主张在基层少讲理论,多做示范,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能让年轻医生收获更多。

如今,张振庭带的学生中还有6名在读博士生,已经指导16名博士生、近40名硕士生毕业。“我一个人本事再大,一天也就看十来位病人。我要是带出十个学生,十个人至少能看位病人。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年轻人,这是我最主要的任务。一旦干不动的时候,还有人能接我的班,还有人能解决病人的难题。”

口腔复杂病难题,既费脑力又费体力,张振庭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有人问他:烦不烦?张振庭毫不犹豫地答道:“不烦。通过我的工作,为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问题,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幸福,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觉得一生都有成就感。”

来源:北京晚报·家有一老记者:李祺瑶

流程编辑:洪园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zz/957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