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或高热(提示继发感染)。感染可发生在各部位,以口腔炎、牙龈炎最常见。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
急性白血病患者巨核细胞系正常造血受抑制,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可出现全身各部位出血。颅内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死因。
粒细胞肉瘤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又称为绿色瘤,可见于AML,以眼眶部位最常见。
牙龈增生肿胀、皮肤蓝灰色斑丘疹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
I导联、aVL导联ST段抬高提示高侧壁心肌梗死;V1导联、V2导联、V3导联ST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
空腹血糖3.9~6.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为正常;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仍正常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可正常可不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糖代谢状态逐步恶化。
BMI正常值为20~24,>28者为肥胖。二甲双胍为肥胖型T2DM患者的基础用药,一方面可以抑制肝葡萄糖输出,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HbA1c用于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DM患者初诊时应常规检查,开始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1次,血糖达标后每6个月检测1次。
尿蛋白定量超过mg/d,为蛋白尿;尿蛋白定量超过3.5g/d,为大量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本周蛋白),急性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急性肌肉损伤(肌红蛋白)。
血BUN正常值<7.1mmol/L,血Cr正常值<88.4μmol/L。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肾功能快速进展,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炎。I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型,免疫病理学可见线条状沉积。II型为免疫复合物型,免疫病理学可见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III型多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相关,ANCA阳性,免疫病理学可见无或微量免疫沉积物。血浆置换法适用于I型和III型,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需7次以上。
溃疡性结肠炎可呈ANCA阳性,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4次/天,便血轻或无,血沉<20mm/h为轻度。腹泻≥6次/天,明显血便,体温>37.8℃,血沉>30mm/h为重度。可用氨基水杨酸制剂(5-氨基水杨酸和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反应。
房颤治疗包括抗凝治疗、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常见转复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若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下降明显,应行电复律。若患者发生房颤已超过48h,不宜直接转复。因为此时已形成血栓的几率较大,若恢复窦性心律,易出现血栓脱落。常见控制心室率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制剂等。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