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怕冷又上火,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中医引火

让许多人感到困扰,为什么自己又上火又怕冷呢?其实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做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表现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时期内,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虚寒。

什么叫上热下寒?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一般来说,上热的症状主要有上火,痤疮、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流鼻血等,下寒的症状有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

当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现象,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中医如何看待"上热下寒"

中医角度来总结"上热下寒"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

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

所以说,那就需要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引火归元,条达梳理我们的肝,肾水上济,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中医对于上热下寒,用这几个组方调理

、正气虚损的上热下寒证

症状表现: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恶心、或胃气上逆致呕吐,甚至伴手足逆冷、冷至肘部或膝部。

方药:乌梅丸

2、胃热脾寒证

症状表现: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方药:栀子干姜汤

3、胃热肠寒证

症状表现为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方药:黄连汤

4、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

症状表现: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5、阴阳两虚之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证

症状表现:手脚四肢冷,咽部不适,咽干口燥,咳吐脓血,腹泻不止,寸口脉沉迟,关脉、尺脉几乎摸不到。

方药:麻黄升麻汤

这个食疗方,对于上热下寒有所帮助

薄荷枇杷饮

材料:薄荷0克、生枇杷叶0克、红糖少许,泡水喝。

薄荷能够疏肝理气,肝气调达,肾水就能借此上济心火,心火得济,人就不会感到烦躁难耐。

枇杷叶降肺胃之气,胃气下行,肺气敛降,心火就能下交于肾,肾水得心火温阳,自然就不会过寒。

红糖味甘,既能调和药性,又能中和薄荷的凉性,这样药方不寒不热,中正平和,升降相随,可以常服。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肚子咕咕叫,还老放屁,大便不成形,怎么回事,中医有好方法?肝胆湿热:口干口苦,脾胃虚寒:拉肚子,湿热与虚寒同存在,咋办小小麦冬不得了,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效果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zz/92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