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讲一招治百病的诀窍,但是也非常受一些中医爱好者和不懂真正医术的人喜欢转载,难道果真如此吗?
中医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处于动态平衡变化之中。
当外感或内伤或中毒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阴阳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的形式可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虚四方面。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之间可相互转化,中医治疗疾病不外乎使用砭石、针灸、导引、按蹻、中药等五种方法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纠正失去平衡的阴阳状态,去除导致疾病的致病因素,无论是那一种疗法都是调节经络,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状?态,并不是一个穴位或一味药能治疗好的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以上疾病综合治疗的根本所在。
各位朋友们,学习过中医知识的人应该知道,经络是我们身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一个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的系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
如果把《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十二经筋及阴阳蹻脉你看明白了,又熟记懂了之后,那么治疗什么疾病都非常容易又很神奇。
正如:《内经*经脉论》云:“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真正意思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经脉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着重要作用,畅通的经络可以起到调整虚与实的作用,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以痛为俞,以输为用。这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大法。
由此可见,人们经络一旦受堵引起了阴阳失调的疾病和症状及临床表现有那些呢?
在临床上,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多与疾病本质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为此,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1.阳盛其临床表现多见壮热恶热、躁扰不宁,面红烦渴,便干尿黄,苔黄脉数等实性热性症状。
2.阴盛其临床表现多见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或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苔白脉迟等实性寒性症状。
3.阳虚其临床表现则是阳气虚衰温煦周身功能减退,阴寒相对亢盛,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精神萎顿、倦卧少动、脉象无力,以及下利消谷、小便清长、水肿发作等证。
4.阴虚临床表现为阴液不足,失其滋润濡养之功,可见口干舌燥、咽干唇干、皮肤干燥、便干尿少、舌红少苔,形体消瘦、盗汗、脉细数,以及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颧红升火等证。
5.阳盛格阴临床可见胸腹灼热、恶热、口干舌燥、烦渴而喜冷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等内热症状,同时可见手足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6.阴盛格阳临床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虚寒症状,同时可见身热而欲盖衣被、面红如妆、脉大但按之无根等假热之象。7.阳盛耗阴临床可见口舌干燥、口渴、便干尿赤而少、皮肤干燥等阴液不足失其濡润之证。
8.阴盛损阳临床可见畏寒肢冷、面白溲清、便溏等阳虚失于温煦,以及多种机能减退症状。
9.阳损及阴临床多表现为虚寒证与虚热证并见,但以虚寒症状为主,虚热症状次之。
10.阴损及阳临床表现亦为虚寒证与虚热证并见,但以虚热症状为主,虚寒症状次之。
11.亡阳临床可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畏寒踡卧、精神萎靡、神情淡漠、甚则昏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虚寒并伴衰竭危象的症状。
12.亡阴临床可见汗出如油、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形瘦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唇舌干裂、舌红而干、脉虚数无力等虚热而见衰竭危象之证。
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一、《内经、灵枢经》即第十三篇。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文中论述十二经筋附属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它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还简述其发病特点是沿着循行的部位发生。指出“以知为度”、“以痛为俞”的治疗特点。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我们身体里与脏腑密切对应的主要经脉有十二条。那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和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手足三阳经筋:即手足太阳经筋、手足少阳经筋、手足阳明经筋;还有手足三阴经筋:即手足太阴经筋、手足厥阴经筋、手足少阴经筋。经筋所运行的路线大体上与经脉极为相互的吻合。
1、何为经筋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2、经筋的功能: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体现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大系统。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3、经筋病理基础
经筋病理基础主要论述经筋性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经筋性组织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时,经筋性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性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致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古人有云:“有诸内,必行于外”、“病藏于内,证形于外”。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治疗各种疾病必须经络通畅才能达到全面治疗目的。
二、阴阳蹻脉的循行及主治。
1、阴阳蹻脉能统领全身经络左右的之阴阳之气。
2、神奇的阴阳二蹻之脉,究竟有何临床意义?
3、但是用在好的仪器检查不岀来,可是解剖能看到。奇经八脉可以说是经络中的一个神奇的存在,不仅循行路线与十二经络不一样,而且它的作用也十分独特。但是,人们对奇经八脉的理解却很少,在奇经八脉中,人们对任督二脉可能比较熟悉,但对于蹻脉可能知之甚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蹻脉(阳蹻脉和阴蹻脉),《内经》记载的并不少,如《灵枢·脉度》记载,“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病》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1、阴蹻脉、阳蹻脉的病证有那些?
及本证是阴蹻脉、阳蹻脉及相关脏腑等的病证。
①主要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②病机分析:阴蹻脉、阳蹻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蹻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蹻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蹻脉、阳蹻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蹻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2、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①阴蹻脉循行方向:足→目
阴蹻脉联系脏腑:咽喉、眼目、脑。阴蹻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足内→内踝→大腿内侧→阴部→胸内→锁骨上窝→人迎→颧→目内眦。阴蹻脉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②其病变主要
表现为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以及嗜睡等。患阴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常常多眠。阴蹻脉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③交会穴位: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④阴蹻脉的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阴蹻脉主阴气,司下肢运动。
⑤主要临床表现
阴蹻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⑥病机分析:阴蹻脉、阳蹻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蹻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蹻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蹻脉、阳蹻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蹻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⑦.典籍描述
阴蹻脉病。《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难经·二十九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患阴蹻脉疾病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睡
⑧.《奇经八脉考》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2、阳蹻脉
①、《黄帝内经·灵枢》:“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1],名曰眼系[2]……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相联系的组织。
1.起于足跟外侧,2.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②、病候举要: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③、交汇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共十二穴。
④、功能:蹻脉的“蹻”字,有举足行、搭桥和健步走近路的含义。因蹻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矫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⑤、主治
阳蹻脉气失调,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说明与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腰背强直、腿肿、恶风、自汗、头痛、雷头风、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痹、拘挛、厥逆、催乳、耳鸣、鼻衄、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
按:阴、阳蹻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冰注补。
阳蹻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蹻脉用来濡六腑,它相当于一道防护屏障,是固外的。当外邪入侵时,阳蹻脉往往最先受到伤害。
蹻脉受损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⑥比如癫痫、风痫、失眠等。调理阴阳蹻脉按揉和针灸对失眠患者睡眠的改善有显著作用。再通俗的来讲:阴蹻脉从脚踝处的照海穴开始,一直沿着腿部上行到腹部,再向上进入胸内,到达锁骨处的缺盆穴;然后沿脖子和脸颊到达鼻子旁,最后抵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会合。
阳蹻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蹻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蹻,故有矫捷轻健走捷径的含义,蹻脉左右成对,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蹻脉、阳蹻脉均起于足踝下,故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均达于目内眦,故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一到春天,自己就特别容易犯困,所谓“春眠不觉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在人体来说属于正常现象。可是,也有些人,不止是春天,是什么季节都容易犯困,这可就不正常了,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该注意多休息了。
如果因为工作或别的原因,休息时间没有那么多,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多拍打按摩阴蹻脉,因为它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可以助你提神醒脑。如果出现嗜睡、多眠、易困的情况,你可以从内踝沿腿内侧向上,或从锁骨沿胸内侧向下按摩或拍打阴蹻脉来缓解。但需注意的是,频率不宜过快,通常要觉得困了再拍按,这样方可起到作用。另外,按摩时切勿太快,要轻柔,把动作做到位,连续拍按1周,便可逐渐恢复精神。体质较虚弱的人,更应放慢频率,隔一天一次。
相反,如果你有腰腿疼和失眠的话,则可以多按摩阴阳蹻脉。各种疾病和失眠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就寝后难以入睡、睡而多梦、睡中易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中不时惊醒,睡不安稳,严重的可致整夜辗转难眠等等。失眠症有多种,但绝大部分都跟阴阳蹻脉经气过于旺盛有关。
我国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灵枢?大惑论》中说:“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另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由此可见,失眠与阳蹻满盛有关。
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确切的经验,将多例疑难杂病或严重失眠患者都能很快治愈。
正如:《内经、灵枢》原文所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段话就是说病在久也能治好,如果医生说治不好是你医生没有好的医术。
请看以下我和治愈后患者的聊天截屏
结论:调理阴阳蹻脉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有显著神奇的疗效。
作者简介:本人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黄,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集众家之所长。运用《黄帝内经》中的经筋、导引、按蹻疗法,在调理各种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头晕头疼,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肠胃、带状疱疹、长期低热、口臭、祛斑、口腔溃疡、牙痛、急慢性乳腺疾病、男女性功能障碍、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鼻炎、血痣、风湿、类风湿、急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湿疹、眩晕、外阴湿疹、低血压、痤疮、肾结石、肝炎、肥胖症、癫痫、失眠、感冒、牙龈出血、胆结石、耳鸣、记忆力减退、扁桃体炎、脱发、糖尿病、共济失调症、产后修复等各种常见和疑难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医学经典,
秉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本人长期坐诊郑州广誉远国馆。
并可为患者咨询、预约挂号等健康服务。具体位置可百度搜索郑州广誉远国医馆。预约咨询电话-谨防假冒!
特别提示:本人愿和中医及爱好者共同交流,闲聊勿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