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四史rdquo学习教育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6.html

本期内容: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期推荐图书:《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书名:《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著者:习近平著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年

索书号:D23-53/

馆藏地点:外借部

一、深刻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的宝贵经验

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充分证明了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三日的讲话)

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书名:《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著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索书号:D23/

馆藏地点:新百汇分馆

第九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四、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大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这个总任务,大会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确定从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这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大会还实事求是地将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教育和科学技术规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大会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解决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以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几个重要原则问题。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会还提出了改革经济、政治体制的任务,要求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继续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政治体制。

五、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党的十三大大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作了系统阐述,指出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正确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六、外交、国防战略的调整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外交政策的调整到8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更加清楚地阐述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两大战略转变。他说,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七、经受政治风波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全会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决、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一手抓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一手抓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新的转机。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情况下,邓小平向中央政治局正式提出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的这一请求,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认为,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他多年来一再提出的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对他身体力行地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所作出的表率,全会表示崇高的敬意。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几十年革命生涯建立的卓越功勋,要求全党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使它今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超星移动图书馆”四史学习专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ys/93687.html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