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大概是小病小灾里面最折磨人的候选之一吧。
一旦嘴里长个溃疡,没个五六天的根本不见好转。那份让人痛不欲生的酸爽,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一把,这个病真的太招人烦了,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那种。
说起对付的法子,大多数人无非是外用口腔溃疡贴、西瓜霜喷剂、喉风散之类的,再内服点三黄片、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西药消炎药,或者维C、复合维B之类的。泄泄火,受受罪,加上这种没法好好吃饭只能来点清汤寡水的饮食模式,前后折腾十来天才能好。
更有人为了图口腔溃疡好的快一点,就超着量地吃那些败火的药。见效可能是快一点,但下次复发的时候也会更加严重,到最后再怎么下火都没用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在中医看来,都有哪些说道呢?这次我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二。
口腔溃疡的专业剖析
口腔溃疡,中医统称为「口疮」「口疳」,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常在嘴唇、唇内、牙龈、舌头、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发作。这些地方都是嫩肉,因此出现了溃疡的时候,会比屁股蛋子、脚后跟这种皮肉坚实的地方更让人觉得疼,扎心的疼。
我们一般说的口腔溃疡,学名叫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外观为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就像陨石砸到地上的坑一样。这个问题一年四季均能发生,能在10天左右自愈。
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是除了口腔出现溃疡之外,还有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等表现的疾病。这个学名叫做「白塞氏综合征」,中医叫「狐惑病」,属于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才行,在这里不做讨论。
至于口腔的原因,大家肯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到「上火」,或者像广东人的说法,叫「有热气」。在现代医学看来,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营养不良、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都会导致这个结果。
中医眼里的口腔溃疡
「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心在五行中属火,主血脉,开窍于舌。平时脾气急、爱发火置气,或者心里总揣着什么事导致焦虑,都会内化为火,影响到血脉的正常运行,出现壅滞、逆乱的情况,导致局部堆积了大量垃圾,爆发出来则为疮疡。痛则不通是也。
另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像嘴唇、牙龈这些嫩肉也是跟脾有关联的,这个因素同样不能忽视。
大家应该都有体会,一时贪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羊肉、樱桃、荔枝、坚果、炸鸡、烤串、榴莲、薯片这样火热之性明显的食物,或者口味太重、吃的太咸、太甜,甚至太杂、太多,都有可能使口腔溃疡爆发。
脾是个实心的脏器,但与之关联胃和大肠却是空心的,有受纳的功能。所以但凡你当时没管住嘴,那些身体不太欢迎的食物都会在胃和大肠里作乱作妖,变生为胃肠实热或者是饮食积滞,进而影响脾的功能,上犯于口舌,便会出现口腔溃疡,另外可能还会带着口臭、嘴里发黏发甜等等症状出现。
一旦出现了口腔溃疡,我觉得就是身体用一个小的病症在提醒你,别瞎吃了,管住嘴,不然的话会有更大的麻烦。
然鹅,口腔溃疡就仅仅是这么简单吗?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明明自己饮食没那么过分,作息还算规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在地铁上总给老奶奶让座儿,可为什么喝口凉水吃个冰棍都得口腔溃疡呢?
如果把口腔这一圈的嫩肉比作成纸的话,你可以琢磨琢磨,点个火可以把它烧坏,而把纸长时间放在水里,不也同样能它泡烂吗。
对喽,这就是口腔溃疡的另外一个诱因——痰湿。
大家都知道,脾的一大功能就是运化水湿。如果脾不够强健的话,必然会导致水湿在体内大量留存。脾属土,喜燥而恶湿,体内湿邪壅盛反过来又会使得脾更加虚弱,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曰:「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口唇的肌肤长期在这种湿漉漉的身体环境里浸泡着,当然更容易溃烂。
很多人说,自己吃东西的时候特别容易咬到嘴唇、舌头,继而形成溃疡。
我们来看,创伤所导致的溃疡不能忽视,但是为什么他们就会比别人更容易咬到自己的唇舌呢?因为他们体内湿邪太盛,导致口唇部出现「水肿」,从而使这些肌肤越界进入了牙齿的咬合范围里。
想想看,中医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湿气重,很多时候都会看看舌头是不是胖大、边缘有没有齿痕,我觉得正是这个道理。
长期反复的口腔溃疡,除了体内湿盛之外,上热下寒同样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这样的人,一方面身体中下部寒象明显,很怕冷,手脚不温,消化不怎么地,总是拉肚子,肚腹冰凉还痛经;另一方面,身体头面部又是一派热象,总起暗疮,嗓子老发炎,眼睛老红肿,口腔老溃疡。
「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医理真传·卷一》
说白了,就是寒湿之邪过盛,自下焦慢慢堆积,把虚弱的阳气往上驱赶,犯到头面部,便是那些所谓的「上火」症状。(延伸阅读:容易上火又怕冷?你的阳气跑错地方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做法,吃点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之类苦寒的清热泻火药,你想想看,这完全就是扬汤止沸饮鸩止渴啊,脾胃都吃坏了,身体里本来就不多的阳气全让你祸祸走了,寒、湿反而越积越多,情况能不加重吗。
不谈辨证的治疗都是瞎胡闹,所以碰上口腔溃疡的问题各位应当做如下对策:
口腔溃疡的辨证对策
心火亢盛
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目赤,舌红,小便黄
1.小苏打10克,纯净水毫升,按这个比例混合均匀后漱口,不要咽。
此法一天可反复多次,如果漱完口觉得嘴里还有溶液残留,可以用温开水再漱一次。
2.五倍子10克,蜂蜜25克,绿茶1克。将五倍子加水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和蜂蜜,5分钟后分2次徐徐饮下,一般3天左右即可见效。
也可以直接用五倍子蜜25克,加入绿茶1克,用稍热一点的水冲开,每天分两次徐徐饮下。
3.去肉的核桃壳8个,捣碎后加水煎煮30分钟,反复漱口,一天可多次进行。
4.板蓝根冲剂一包,加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外敷患处。敷药后1小时内需暂停饮食,也不要用舌头去舔,一天可涂多次。
5.用手指或点穴笔按压手掌面中指根部的「口内点」,深呼吸,同时按压,一般都会觉得胀痛。保持6秒以上,同时缓缓吐气。反复操作10~20下,每日2~3次,当天就能感到疼痛减轻。
6.平时若方便的话,还可以通过拍打肘窝使经络通畅、祛除邪火。肘窝是一个经络密集的部分,分别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三条经络通过。
拍打时手掌放松,稍微用点力气,有节奏地拍下去,每条胳膊连续拍打5~10分钟,先左后右。拍打后不要进食生冷之物,最好不要洗澡。
如果手三阴经有邪热留存,一般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斑点,颜色越深说明淤堵越严重,这就是导致人上火的一个原因。
最好是每周拍打一次,一般3~5次反应物就会明显减少。如果怕疼的话,轻轻拍打到发红也可以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脾胃蕴热
口干口渴,腹部常有烧灼痛感、按上去硬硬的,易饥饿,大便干燥或泻恶臭味的稀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
若有饮食积滞,郁而化热,则多见腹脘胀痛,恶心,打臭嗝,反酸水,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臭秽,舌苔厚腻等症状。
1.去生鸡内金30克,用火烧成灰状物之后碾碎,敷在患处,每天可进行数次。
2.参照上文小苏打溶液漱或核桃壳煮水漱口方。
3.脾胃蕴热者,可用芦根6克,麦冬6克,知母3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饮食积滞者,可用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6克,藿香2克,炒栀子2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上两方,都是每天喝2次,配合外敷的方子服用大概3~5日。
另外,活法儿商城里的金花玉栀茶在这个时候也能够帮到你:
清热解毒的中药性味多为苦寒,喝起来口感也不是那么好,很多人都不喜欢。因此张教授选择了苦味相对弱一些,但是清泄火热效果非常好的银花、炒栀子和淡竹叶作为主要成分,给你一种在喝花草茶的错觉。
脾虚湿盛
体质困重,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或腻
1.取丁香9~15g,打碎,放入杯中,用冷开水浸过药面。大约经过4小时后,变成棕色药液,用时取棉签蘸药液涂于溃疡表面,每日数次,2~3天即可见效即可见效。
2.参照上文小苏打溶液漱或核桃壳煮水漱口方。
3.茯苓6克,炒白扁豆9克,藿香6克,最好是用锅或者养生壶煮20~30分钟,沸水冲泡也行,就是效果差点。
每天喝2次,配合外敷的方子服用大概3~5日。
上热下寒
易上火,同时畏寒,肤色暗沉长黑斑,肢体水肿,四肢不温,时而肚子冷痛腹泻,时而便秘,舌淡胖,苔薄。
1.取吴茱萸50克,肉桂50克,两药磨成细粉后用40ml陈醋和适量热水调和成膏状(禁止内服)。
到药店买小号的空穴位贴,晚上睡前取适量药膏放在穴位贴的圆圈里,贴于脚底的涌泉穴上,睡醒揭下。一般连敷3~5天即可看到效果。
2.参照上文小苏打溶液漱或核桃壳煮水漱口方。
3.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吴茱萸5克,加入毫升清水煮沸20分钟。待其冷却至合适温度后泡脚即可。
4.肉桂8克,磨成细粉;小米克,蒸熟。
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主食吃。此方由李可先生自创的肉桂米丸化简而来,可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
结语
所以,当口腔溃疡袭来的时候,你还只是去吃去火药吗?
你能拍着大胸脯子保证自己真的有实热需要泻吗?
好汉架不住三泡稀,说的就是一时的泄泻之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的状态。
而很多人一上火,不分青红皂白,不看自己的体质,一个劲地泻泻泻,想想看,不就是在慢慢地消耗自己的正气吗?与其这样,平时何必那么贪嘴,那么爱熬夜呢?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很多疾病的不期而至,正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正气白白流失。一边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一边又战战兢兢嚷着要做个「养生朋克」,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本末倒置。
心中建立起辨证辨己的意识,治疗、调理、养生、防病才能百发百中,在万般方法面前,你才不会蒙圈,更不会盲目从之。
动动手,把活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