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宏夏本纪华夏九州在何方

上一节我们讲了《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回答了一个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有关的大问题:为什么你我都是炎黄子孙。这一节,我们要讲《史记》的第二篇《夏本纪》,其中涉及的,是一个有关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大问题,就是华夏九州在何方。

在讨论这个大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夏本纪》的性质。跟《五帝本纪》主要记录传说中的帝王不同,《夏本纪》所记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王朝——夏朝。尽管到目前为止,有关夏朝的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夏朝的都城在哪里,考古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都城,〔1〕《史记》所谓“国号曰夏后”的“夏”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与之相连的,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民族自称“华夏”,是否如章太炎所言,“华”是指华山〔2〕等,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古文献学界都还没有定论,但夏朝是中国早期王朝历史的开端,跟后来的商朝和周朝一起被称“三代”,从文献记载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史记》的《夏本纪》,从大禹记起,一共记录了十四代、十七位帝王的谱系。之所以代数和在位帝王数有差异,是因为十七位帝王中,有三位是在兄弟或堂兄弟之间传位的,其他则是父子相继。

这十七位帝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四位。

第一位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他是上一讲《五帝本纪》里我们讲过的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他的爸爸叫鲧,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因为被五帝中的尧派去治理洪水,干了九年项目都没有结项,被舜发现问责,结果流放到一个叫羽山的地方,并死在那里。大禹则被人推举,接着干他爸没干成的治水事业。我是很怀疑,这不是人干的活,根本就没人肯干。但大禹干了,还干成了,所以舜生前就把他定为王位接班人。

山东嘉祥汉武梁祠石刻中的大禹(拓片)

南宋黄善夫刻钱《史记》里的《夏本纪》卷端(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第二位是帝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子承父业继承了王位,一般认为是开启了后世家天下的模式。第三位是太康,他是大禹的孙子,帝启的儿子,他的出名,是因为“失国”,也就是中途失去了王朝统治权。第四位是夏朝的末代君王帝履癸,他有一个更有名的别号,叫桀,就是这位夏桀,最后被商汤打败,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四位夏朝有名的帝王里面,后面三位的事迹,记的都十分简单。相比之下,最详细的,是大禹的事迹,相关文字超过了三千字;而其他的夏朝君王,加起来还不到六百个字。

为什么《夏本纪》里诸位君王的记载,比重如此失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献稀缺。大家如果读过《论语》,就应该记得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意思是夏朝的礼仪制度我是可以说说的,但承接了夏朝血脉的杞国,那里留下的相关证据不够多。所以归根到底是文献留下来太少了。

那为什么《夏本纪》里大禹的部分,会有这么多文字呢?这是因为到司马迁写书的时候,有关大禹的文献、故事和传说还相对保留得比较多。像《夏本纪》的这一部分,就主要是抄自当时已经出名的儒家经典《尚书》里的相关篇章。

《夏本纪》写大禹的部分,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大禹治水,这个很多读者从小学课本里就读过了;二是通过描写大禹治理水患,引出了“九州”这一早期行政区划概念,以及各方诸侯向夏王朝所在的冀州进贡各自地方特产的路径〔3〕;三是与九州的概念相适应,提出了中心王朝与周边诸侯、化外蛮夷关系圈的“五服”制度。

《夏本纪》里描写大禹治水,说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类似的说法,儒家经典《孟子》里也有,只是细节不同。在《孟子》的《滕文公上》篇里,孟子给滕文公讲大禹治水的故事,说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一个说是十三年,一个说是八年,八年说还连带着有了后来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两种说法谁更接近事实,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不过《夏本纪》所记大禹治水辛苦劳作的情状,显然比《孟子》详尽。比如其中描写大禹风尘仆仆、东奔西走的治水情形,说他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风驰电掣的场面,很有现代电影里超人特工的感觉。而四者之中,在泥沼中所乘的“橇”,应该是一种木制的平底载运工具,类似今人滑雪用的雪橇;登山所用的“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制作特殊可以防滑的登山鞋。

《夏本纪》大禹事迹里记录“九州”的部分,全部是从《尚书》的《禹贡》篇移录过来的,只是改了少量的字。“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个传说出自大禹时代的行政区域。从《夏本纪》所录看,它们是以上古名山大河为界标划分的。由于古今地理变化很大,我们只能根据历史地理学界的研究,粗略地为大家勾勒一下这九州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尚书·禹贡》九州示意图

第一个:冀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晋陕间黄河以东的山西以及河南北部、河北东南部一带;

第二个:兖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北部、河南中部偏北一带;

第三个:青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泰山以东直抵渤海的山东中部和东部一带;

第四个:徐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泰山以南东抵黄海的山东南部,以及淮河以北的江苏北部一带;

第五个:扬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一带;

第六个:荆州,大致相当于今天荆山(位于襄樊西南)以南、衡山以北的湖北、湖南一带;

第七个:豫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大部以及荆山以北以东的湖北北部一带;

第八个:梁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华山以南、金沙江以东的四川大部以及陕西南部一带;

第九个:雍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晋陕间黄河以西的陕西大部以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

据说大禹对上述九州的水土作了逐一的治理,成功之后,又勘定了九州的田赋等次与土地等级,记录了当地的特产。并依照土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各地上贡夏朝天子的土产。与此相应,《夏本纪》(其实就是抄自《尚书》的《禹贡》篇)里还说经过大禹的治理,“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虽然都以“九”为数,恐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禹打通的山岭、疏浚的河流、修筑堤坝的湖泊,都正好是九个,而只能是表示数量多而已。

《夏本纪》里从《尚书》的《禹贡》篇抄录的,除了九州,还有五服。五服制度,是一个涉及中心王朝与周边诸侯、化外蛮夷关系圈的朝贡制度。具体来说,是以所谓的“天子之国”也就是王城为中心,以五百里为界,像画同心圆一样,逐次向外扩展圈子。五个圈子的名称,由内向外依次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前三服大概相当于后来的诸侯国,分别有进贡物品或护卫王城的责任,后两服则是蛮夷所居,化外之地,除了用来流放罪犯,别的是管不到了。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里的五服制度图

无论是九州概念还是五服制度,今天看来,都有不少理想的成分,应该不是对夏朝统治区域形势的忠实描摹。二十世纪以来学界的共识,是这样的概念和制度蓝本,应该是后来的周朝人追述的。

不过如果我们不机械地把五服理解为完全等距离的同心圆,那么它在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成历程中,反映出的中心王朝和周边诸侯部落的关系,恐怕是不乏真切的面相和影子的。而《夏本纪》所记的九州,尽管不是当时夏王朝的实际控制区域的忠实记录,却很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人对空间世界了解和地理知识掌握的一种反映。

司马迁把《禹贡》全文引入《史记》,并且正好出现在接续《五帝本纪》的《夏本纪》里,除了文献留存原因之外,恐怕也很难说完全没有用西汉时代的“大一统”思想主导历史写作的意图。所谓“大一统”,很容易被误解为大统一,其实这其中的“大”,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张大、强调的意思,“大一统”也就是强调一统的崇高地位。所以《夏本纪》全文征引《禹贡》九州,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有关九州的说法,比如《吕氏春秋》里的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其中显现的,是一种刻意强调天下一统、凝聚人心的历史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本纪》或者说《禹贡》里的九州,虽然不一定是夏朝疆域的实际反映,却大致符合后来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域内主要行政区划实况,因而华夏九州这一称呼,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自我生活空间的一种独特表述。

注释:

〔1〕参见许宏《学术史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文载《中国文物报》年11月20日第6版;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2〕见章炳麟《中华民国解》,收入《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3〕《夏本纪》有关夏朝中心地带在冀州的说法,与现在学界一般看法有一定的距离。

(本文摘自陈正宏著《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中华书局年5月出版)

延伸阅读:

贾雪飞:《史记》原来如此“柔软”

编辑说·中版好书视频

《时空》:一本书洞悉朝代兴替与制度变迁周五19:00,特邀陈正宏教授和我们一起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忆书展丨陈正宏:《史记》是一部千疮百孔但又屹立不倒的经典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守正出新,为大众做好书;继往开来,为社会做好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cs/93700.html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