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主治执业助理医师每日一练总结

口腔主治医师每日一练总结

28.以下为充填物折断的常见原因,除了

A.洞形的抗力形和固位形不够

B.窝洞消毒不严格

C.充填材料调制不当

D.充填方法不当

E.过早承担咬合力

答案:B

29.龋病充填治疗后远期出现激发痛和自发痛多由于

A.充填物有早接触

B.充填物不密合

C.继发龋伴发牙髓炎

D.充填物形成悬突

E.未恢复接触点

答案:C

解析:激发痛和自发痛为牙髓性疼痛,引起激发痛的常见原因有:备洞过程中对牙髓的物理刺激;未垫底或垫底材料选择不当;继发龋。自发痛是牙髓炎的表现,因此C是正确的选项。

30.釉质发育不全的病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A.营养缺乏

B维生素A缺乏

C.母体和婴儿疾病

D.患儿内分泌失调

E.以上均可

答案:E

31.关于釉质发育不全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A包括釉质发育不良和釉质矿化不良两种类型

B.受累牙多呈对称性

C.可发生在单个牙或一组牙

D.白垩色斑块呈云雾状,但与生长发育线吻合

E.乳牙根尖周感染导致的继承恒牙发育

不全又称特纳牙

答案:D

解析:釉质发育不全白垩色斑的边界比较明确,而且其纹线与釉质的生长发育线相平行吻合。斑块呈云雾状是氟牙症的表现。

32.特纳牙是指

A.乳牙釉质发育不全

B.恒牙釉质发育不全

C.个别继承牙釉质发育不全

D.恒牙斑釉

E.个别恒牙畸形

答案:C

解析:乳牙根尖周感染所致继承恒牙的发育不全又称特纳牙(Turnerteeth),往往表现为个别牙受累。

33.牙内陷常见于

A.上颌中切牙

B.下颌中切牙

C.上颌侧切牙

D.下颌侧切牙

E.上颌尖牙

答案:C

解析:牙内陷常见于上颌侧切牙,偶尔也发生于上颌中切牙或尖牙。根据牙内陷的深浅程度及其形态变异,临床上可分为:①畸形舌侧窝;②畸形舌侧沟;③畸形舌侧尖;④牙中牙。

34.对于嵌入性牙脱位的年轻恒牙处理时

A.将嵌入部分强行拉出

B.复位固定

C.任其自然萌出

D.2周内行根管治疗

E.都不对

答案:C

解析:嵌入性牙脱位通常在复位后2周做根管治疗,但对于嵌入性脱位的年轻恒牙,不可强行拉出复位,以免造成更大的创伤,诱发牙根和边缘牙槽突的吸收。

35.完全脱位牙何时再植可避免90%患牙的牙根吸收

A.0.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答案:A

36.对于根折的处理,错误的是

A.首先应促进其自然愈合

B.根折越靠近根尖其预后越好

C.根尖1/3折断多需先做根管治疗

D.根中1/3折断可用夹板固定

E.调胎

答案:C

解析:对根尖1/3折断,许多情况下只用夹板固定,无需牙髓治疗,但当牙髓有坏死时,则应进行根管治疗术。

37.根尖及根中1/3根折的转归为

A.两断端由钙化组织联合

B.断面上有牙骨质生长,但不联合

C.各断端由结缔组织和骨桥分开

D.断端由慢性炎症组织分开

E.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E

38.楔状缺损的病因不包括

A.不恰当的刷牙方法

B.酸的作用

C.食物嵌塞

D.牙颈部结构薄弱

E.应力疲劳

答案:C

39.长期服用下列药物会造成牙齿酸蚀症,除了

A.补铁药

B.口嚼型维生素C

C.口嚼型阿司匹林

D.口嚼型钙片

E.用于胃酸缺乏症的替代性盐酸

答案:D

解析:酸蚀症是牙齿受酸侵蚀,硬组织发生进行性丧失的一种疾病。酸的来源包括饮食酸、职业相关酸性物质、酸性药物以及胃酸。A、B、C、E均为酸性药物。

40.牙行使功能性咬合之后形成的牙本质称为

A.刺激性牙本质

B.原发性牙本质

C.继发性牙本质

D.骨样牙本质

E.修复性牙本质

答案:C

解析:牙髓在牙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有不断形成牙本质的功能。初期形成的牙本质即原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是在牙行使功能性咬合之后所形成的牙本质,因此又称功能性牙本质。外界刺激可诱发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刺激性牙本质。若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速度过快,基质中就会含有细胞或组织,形成类似骨组织样外观,因此又被称为骨样牙本质。

口腔执业医师每日一练总结

5.慢性唇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不当

B.心理障碍

C.舔唇不良习惯

D.高血压

E.营养缺乏

标准答案:C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记忆

解析:考查知识点为慢性唇炎的病因。慢性唇炎更多地由局部刺激因素引起,全身因素较为次之。A、B、D和E都是全身因素,可排除在答案之外;C是本病的常见病因。

A2型题

1.患儿男,1岁,3天前发热38.5℃,热退后出现口腔溃疡、哭闹、拒食、流涎。检查可见牙龈充血、水肿,邻近乳磨牙处可见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口腔黏膜充血,有数个小溃疡,有的互相融合形成糜烂面,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菌性口炎

B.疱疹性口炎

C.鹅口疮

D.口炎型口疮

E.手足口病

标准答案:B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简单应用

解析:考题知识点为疱疹性口炎的诊断。患儿的年龄、发热史、成簇小水疱,口腔黏膜溃疡数目多,且互相融合都符合疱疹性口炎的特点,可选择答案B。但还应排除其他选项。球菌性口炎应有较厚的黄白色假膜,排除选项A。鹅口疮临床表现应有凝乳状白色假膜,排除选项C。口炎型口疮一般无发热史,不出现成簇小水疱:可排除选项D,手足口病应有手、足、皮肤病损,但题干中未提及,可排除E。

2.男,80岁。全口无牙,戴全口义齿近15年,因黏膜不适就诊。检查可见黏膜呈红亮色、水肿,有黄白色假膜,直接镜检见菌丝和芽胞。应选的治疗药物为

A.阿昔洛韦

B.维生素C

C.泼尼松

D.青霉素

E.制霉菌素

标准答案:E

试题难度:易

认知层次:综合应用

解析:考题知识点为义齿性口炎的治疗原则。

本题是解决问题型考题,考生须先做出诊断,然后选择治疗措施。戴全口义齿患者的黏膜充血发红,并有黄白色假膜,涂片镜检见菌丝阳性,很容易作出义齿性口炎的诊断。应采取抗真菌治疗措施。选项E为抗真菌药物,因此选择答案E。

3.男,40岁。主诉颊黏膜白色斑块约1年。检查可见左侧颊黏膜约lcm×1.5cm的白色斑块,界限清楚,微高出黏膜,表面有毛刺状突起。此病的诊断可能是

A.颗粒型白斑

B.均质型白斑

C.疣状型白斑

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E.扁平苔藓

标准答案:C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简单应用

解析:考查知识点是白斑的临床表现。

本题是病例题,需从题干中找出答题依据。“白色斑块,边界清楚”未提及网纹,表明白斑的可能洼大,可排除答案D和E。题干中未提及病损有红白颗粒,可排除答案A。白斑“表面有毛刺状突起”提示可能是疣状型白斑,故选择答案C。

4.男,13岁。舌有时出现刺激痛近1年。检查可见舌背有3块光滑的红色剥脱区,微凹陷,直径5~10mm,有两块已相连,剥脱区边缘为白色微高起的弧形或椭圆形所包绕,宽约1.5mm。可诊断为

A.舌扁平苔藓

B.舌乳头炎

C.萎缩性舌炎

D.地图舌

E.裂纹舌

标准答案:D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简单应用

解析:考查知识点为地图舌的临床表现。选项A、B、C和D都可出现舌背的红色剥脱区,但周围出现白色弧线围绕的只有选项D符合。

B1型题

(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溃疡较小,表面微凹陷,少量黄色渗出,周围充血

B.溃疡深达黏膜下层,边缘高起,咽部及口角可见瘢痕

C.溃疡较深,边缘不整,基底有浸润

D.溃疡与刺激物相邻,周缘白色水肿

E.溃疡基底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边缘鼠啮状

1.腺周口疮的溃疡特点为

2.轻型口疮的溃疡特点为

3.创伤性溃疡的溃疡特点为

标准答案:1.B2.A3.D

试题难度:1.中2.易3.中

认知层次:简单应用

解析:

题1:考查知识点为腺周口疮的临床表现。考生应熟知腺周口疮的临床表现,用排除法选出答案。答案A中溃疡微凹陷不是本病的特点,答案D中溃疡与刺激物相邻周缘白色水肿是创伤性溃疡的表现,答案C中基底浸润是癌性溃疡的特点,答案E中基底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边缘鼠啮状是结核性溃疡的表现。答案B中内容是腺周口疮的特点,故应选B。

题2:考查知识点为轻型口疮的临床表现,溃疡较小,表面微凹陷,少量黄色渗出,周围充血。符合这一特点的答案是A。

题3:考查知识点为创伤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创伤性溃疡是由口腔内的残根、残冠摩擦、刺激所致,其临床特点是:溃疡附近常有刺激物,并与溃疡相吻合。符合这一特点的答案是D。

A3/A4型题

(1~3题共用题干)患儿女,1岁半。发热、口腔起小水疱2天。2天前患儿发热、烦躁、夜间啼哭,昨日拒食、流涎,今晨患儿口内黏膜上有小水疱,立即来院就诊。检查体温38℃,双颊、舌、牙龈黏膜充血水肿,有成簇的小水疱,透明,少数水泡已破成为表浅溃疡。

1.本病的致病微生物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螺旋体

E.放线菌

2.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口炎型口疮

B.疱疹性龈口炎

C.带状疱疹

D.手足口病

E.鹅口疮

3.应选用的治疗药物是

A.制霉菌素

B.毛果芸香碱

C.利巴韦林

D.庆大霉素

E.四环素

标准答案:1.A2.B3.C

试题难度:1.易2.易3.难

认知层次:综合应用

解析:

题1: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疱疹性龈口炎的病因,一般口腔黏膜起成簇小疱的疾病多为病毒感染。

(4—7题共用题干)

患儿男,3个月。口内黏膜有白膜,伴有低热5天。患儿5天前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啼哭、拒食,并有低热,3天前发现口内黏膜上有小白点,后逐渐变大,曾服用抗生素未见好转。口内检查:口内黏膜广泛充血,颊、舌及唇有散在的乳凝状白色斑片,斑片可用力揭去,露出红色糜烂黏膜。体温37.5℃。

4.为确诊应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是

A.组织病理

B.血常规

C.尿常规

D.涂片检查

E.免疫荧光

5.可能的诊断是

A.口炎型口疮

B.疱疹性龈口炎

C.带状疱疹

D.手足口病

E.鹅口疮

6.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患儿烦躁不安

B.患儿体温37.5℃

C.口内黏膜充血

D.乳凝状白色斑片

E.患儿啼哭、拒食

7.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是

A.制霉菌素

B.毛果芸香碱

C.利巴韦林

D.庆大霉素

E.四环素

标准答案:4.D5.E6.D7.A

试题难度:4.中5.易6.中7.中

认知层次:综合应用

解析:本例诊断思考线索:本例以乳凝状白色斑片为主要诊断依据,患者为婴儿首先应考虑为鹅口疮。实验室检查涂片若见菌丝孢子,可以确诊。治疗药物中只有制霉菌素是治疗念珠茵的药物。

口腔助理医师每日一练总结

1.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1-α-羟化酶

B.12-α-羟化酶

C.HMGCoA还原酶

D.HMGCoA合酶

E7-α-羟化酶

解析:在胆汁酸合成过程中,羟化是最主要的变化。首先在7-α-羟化酶催化下,胆固醇转变为7-α-羟胆固醇,然后再转变成鹅脱氧胆酸或胆酸,后者的生成还需要在12位上进行羟化。此步骤中,7-α-羟化是限速步骤,7-α-羟化酶是限速酶。E正确。其他选项皆错误,故选E。

2.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为

A.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B.机体对药物过敏

C.药物的选择性低

D.用药剂量过大

E.用药时间过长

解析: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即为副作用。副作用的发生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引起。故选C。

过关点睛:药物副作用发生主要是与药物选择性不高、作用广泛有关。

3.下列不利于伤口愈合的药物是

A.维生素C

B.锌制剂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D.活血化瘀中药制剂

E.生肌散

解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加速多个组织蛋白质分解,大剂量运用还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故易致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故选C。

过关点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加速蛋白分解及抑制蛋白合成。

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特点为

A.药物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

B.为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不变

D.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增

E.体内药物经2~3个t1/2后,可基本清除干净

解析:一级动力学消除为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是血药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的过程;药物半衰期与剂量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干净。故选B。

过关点睛:可比较记忆,一级动力学消除为恒比消除,药物半衰期固定;零级动力学消除为恒量消除,半衰期不固定。

5.对生物利用度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可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B.可间接判断药物的临床疗效

C.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D.可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

E.能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的程度

解析: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意义主要有:可作为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间接判断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的程度。但因其受多种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用于评价药物的质量,故选D。

过关点睛: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可用于临床评估给药间隔时间,临床疗程及吸收程度。

6.不良反应不包括

A.副作用

B.变态反应

C.戒断效应

D.后遗效应

E.继发反应

解析: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凡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一般是可预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

恢复的。故选C。

过关点睛: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7.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dose,ED50)是

A.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C.引起50%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D.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E.达到50%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解析: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dose,ED50)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意义:药物的ED50越小,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故选C。

过关点睛:半数有效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

8.药物的灭活速度和消除速度决定其

A.起效的快慢

B.作用持续时间

C.药物作用的强度

D.后遗效应的大小

E.不良反应的大小

解析:药物消除速度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单位时间内被机体灭活或消除的药量,反映药物在体内特定部位任何时间发生量变(消除)的速度的过程,称为药物消除动力学。它们主要决定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故选B。

过关点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主要由药物的灭活速度和消除速度决定。

9.发生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

B.吸入给药

C.静脉给药

D.皮下给药

E.口服给药

解析: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口服给药是药物疗法最常采用的给药方式,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故选E。

过关点睛:口服给药,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可发生首过消除。

10.为了维持药物的疗效,应该

A.加倍剂量

B.每天3次或3次以上给药

C.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D.每2小时用药一次

E.不断用药

解析:半衰期是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的时间,但不是说超过了半衰期,药物浓度到了一半就没有疗效了,要看该药物的最低有效浓度。服药的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的,从首次服药到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即药物半衰期)时,即开始第二次服药,以稳定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这个时间就是服药的间隔时间。故选C。

过关点睛: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以维持药物疗效。

11.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具有特点为

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分子量大

C.极性大

D.脂溶性高

E.脂溶性低

解析: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组织三种屏障的总称。其中前两者对药物的通透具有主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接紧密,间隙较小,同时基膜外还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大多数药物较难通过,只有脂溶性强、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故选D。

过关点睛:脂溶性强、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

百信医考通ID:baixinyikaotong

关于KQ88百信医考通

KQ88baixinyikaotong

百信医考通依托旗下的数十家连锁机构(百信连锁口腔),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经过10年积淀,已成为目前国内较专业的医学考试考前辅导机构。

独家研发了百信医考通考试辅导系统,独创"圈、讲、练、评"相结合,擅长以60%的考点去押90%的考题,让学员缩短复习时间,提高通过率。

百信医考通联合各医学院校,校企联合,可面向全国提供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西药师、执业中药师、中医确有专长、内科主治医师、口腔主治医师、护师等医学考试考前培训及辅导。

——联系方式

--

1

——更多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by/92582.html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