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这件事,骗了中国人多少年

---广告---

“少吃点辣,小心上火!”

“橘子别多吃,这东西上火!”

“羊肉虽然大补,但要少吃,上火!”

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中国人吃什么都上火。

很多人以为上火是一个传统医学的说法,但传统医学理论里并没有“上火”这个概念。上火是个民间说法,很难给出明确定义。

“上火”广义上讲可以理解成:身体受到各种刺激,从而产生“火或热”的病症反应,如在皮肤或体表体腔(如口腔、鼻腔、肛门等)出现的粘膜肿痛。

嘴角长泡、牙龈肿痛……这些都可称之为“上火”。

01上火了?其实只是炎症反应

嘴角、舌头起泡是最典型的“上火”症状,其实也就是口腔和口周单纯疱疹,是一种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分为感染性炎症、非感染性免疫性炎症和神经源性炎症。这三种炎症机制也涵盖绝大部分上火现象。

由于传统医学中,对于这类没有很好描述和命名的疾病,民间统称为,上火。

如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几乎所有解释上火的文章都拿嘴角、舌头起泡来举例,其实也就是口腔和口周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疱疹性炎症。这种病毒感染是终生性的,且感染率极高。

据WHO估计,年全球50岁以下人口中有67%的人有感染过。

偶尔的免疫力低下就会导致单纯疱疹的发作,造成口腔粘膜(包括舌)和周口皮肤疱疹性炎症,即使不经治疗,1~2周内也会自行痊愈。

这种病毒感染率虽然很高,但绝大多数感染属于无症状感染。

除了外来的病毒会造成炎症反应,人体自身的抗原和组织也会被误认成外来入侵者,导致炎症,这种情况被称为过敏(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

口腔溃疡也是炎症中的一种,也是上火的典型症状。

传统医学对这类病症一直缺少认识,于是,传统医学留下的空白,民间自行填补,上火油然而生。

02背着“会上火”污名的辣椒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被家长耳提面命地提醒过:“少吃点辣!吃多了上火!”

很多人吃完辣椒后,口腔黏膜火辣辣的疼,口腔内部充血肿胀,严重还会导致牙龈出血、鼻出血。

而痔疮患者吃了太多辣椒还会诱发肛门出血,甚至没有痔疮的人也可能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

即使没有损伤的皮肤,接触到辣椒也会感觉辣得疼。

这不是因为你吃辣上火了,而是辣椒素在反应。

辣椒素是辣椒中的刺激性成分,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热痛觉。辣椒素会刺激神经使其分泌肽,能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血浆外渗引发肿胀。

辣椒素作用的后果就是,牙龈肿痛、嘴角起泡、口腔溃疡。

这样的反应也被称为“神经源性炎症”,和普通炎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牵涉到免疫系统,纯粹由刺激性的物质导致。

除了辣椒素,乙醇、类胰蛋白酶、树脂毒素、大蒜素、姜油、芥子油等都能引发神经源性炎症,而它们刚好对应了我们常说的几种“上火”食物:酒精、菠萝、蒜头、生姜……

03“上火”怎么办?

◆早睡早起,收养神气,早晨空气中氧含量高,宜早起,吐故纳新,夜晚宜早睡养神;

◆饮食宜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多食辛容易上火,加重肺燥;多食酸可以顾护阴津,减少津液流失。酸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泄肺;

◆保持精神安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平气和;

◆运动有节,调养气血,不宜剧烈运动,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适度多饮水,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并食用养阴润燥的食物,以提高肺脏的抵抗力。

04龙发牌蒲地蓝消炎片

蒲地蓝消炎片

清热解毒,抗炎消肿

:蒲地蓝消炎片

: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黄芩。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微苦。

: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咽炎、扁桃腺炎。

:7*10片/板/盒。

:口服,5-8片/次,4次/天(儿童酌减)。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fw.com/yykyby/92162.html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